上海静安区时尚服装店,上海静安区服装批发市场
许校长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西藏工作16年,钟扬对西藏的爱是深入骨髓的,包括他让小儿子在上海的西藏班读书,学习藏语,也是希望有一天儿子能继承他的事业。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多项第一:申请到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培养藏族第一个植物学博士,带出西藏第一个生物学教育部创新团队,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一流学科名单,为西藏的高等教育和科研事业播下一颗又一颗鲜活的种子。
1月25号0点,活动正式截止,据统计,基金筹募金额破200万元,超额完成捐赠目标。复旦大学校友会全球动员 36小时内迅速达成捐赠小目标复旦大学校友会特别策划领取一粒种子,种下一片希望捐赠活动,并于1月17日在其官方微信订阅号复旦大学校友会上推送捐赠倡议书《全球复旦人行动起来,为复旦大学钟扬基金播下一粒种子吧。作为钟扬教授的娘家人,复旦生科人更是积极响应倡议,成为此次活动中最亮眼的存在。(图片:孟雨涵、直播截图)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蓝精灵校友合唱团团长、1980级历史系校友华彪不但参与了蓝精灵合唱团的团体捐赠,还以个人名义领取了一粒种子并成功发芽,他表示:母校校友会发起这次基金筹款,专业而且及时,种子需要土壤才能生根发芽,我们在校时,学校培育了我们,我们离校后,更能帮助母校成就一片沃土。
钟扬教授生前的同事、生命科学学院卢宝荣教授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发起的双1000人计划代表授旗。181粒种子被领取,75粒种子成功发芽,领取种子的主体有个人,有集体,有海内外校友会、院系校友会、行业或兴趣俱乐部等校友组织,也有校内院系部处、班级、年级、企业等不同形式的机构或团体,地域分布广泛,基金筹募主体多元,较以往的小额捐赠格局出现了巨大突破。二层的书房复原厅里端坐着望老蜡像,他仍然笔耕不辍,亦如生前常有的状态。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发起,上海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支持,在市区两级政府部门的关心下,如今,这幢建筑的一层是作为复旦大学校史馆专题馆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在中国语言学领域,曾出版《修辞学发凡》《文法简论》等著作的陈望道堪为大家,而在其建议下建起的这个语言研究室,也不负所托,成为了今日复旦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的前身,为复旦大学的语言学发展,和陈望道自身的学术事业,提供了宽松有序的研究氛围。据悉,为祝贺宣言中译,信仰之源开展,并共同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5月5日至5月14日,北京红展马克思文献珍藏馆的全球2200种中外版《共产党宣言》上海首展还将在复旦大学博物馆(蔡冠深人文馆)与宣言中译,信仰之源共同联展,以113种文字2200多种版本,呈现《共产党宣言》在世界各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影响力。最初,学校本想将整幢楼让予望老住,高风亮节的他却执意谦让。
我们以‘信仰之源为主题将陈望道故居打造成《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使之不仅成为复旦党史、校史的教育基地,也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红色地标。这里不仅展示了1920年出版的首版陈望道中译本,再现了承印首版《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的又新印刷所,还专门辟设版本厅,用以安置从坊间搜罗的部分宣言版本。
谨此呈现,让历史可凝聚,让建筑可阅读,让信仰可升华。我信仰马克思主义……活着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此次修缮与设展正契合陈望道的爱人之心。爱人之心在这里延续小楼的西北角的旧居车库,改建为车库影院,播映《大师陈望道》和《信仰之源》。
正式步入宣言展厅,还能看到望老曾使用过的桌椅、柜子。陈望道这样说,也这样做。讲解服务:展馆为预约的团体参观者提供免费讲解服务。预约参观:受展馆空间限制,每批入馆参观人数不大于10人。
陈望道是复旦校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在陈望道之子、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陈振新发表于《解放日报》的署名文章《复旦人的百年记忆:国福路51号》中,这段轶事被记录下来。
其中,就包括1918年的珍贵德语版本,和刊载了幸德秋水《共产党宣言》日译全文的图书《社会主义研究》。这里长设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主题教育展,系统展示了《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传播、翻译、版本,及其对中国革命和革命者的巨大影响。
他笃志专注的学术风姿和坚定不移的信仰追求,在一方方浮雕、一件件展品间展露无遗:革命时代,他不惧威胁,团结各方力量驱除黑暗,迎接光明。陈望道曾发出呼声:唯‘爱乃是真的‘人伦之始,需将以人为本同时作为治学与为人之道。这里复原了陈望道的书房,主要介绍陈望道的生平事迹,并展示部分名人档案。复旦之缘在这里流转沿着褚红色的楼梯向上,小楼的二、三层,原是陈望道的生活起居之所。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从诞生:阶级使命、人类解放共震:华夏命运、道路抉择中译:承译巨著,传播火种到影响:信仰之源、时代担当,展厅通过四个章节将相关内容尽呈。
信仰之源在这里传承推开国福路西侧的一扇黑漆大门,一幢正面望去呈凸字形的独立小楼映入眼帘。这里曾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住所,记录了1956年至1977年间,望老在复旦的生活形迹与工作点滴。
未预约的参观者需要排队等候,根据展馆内人流量和接待能力,由工作人员现场安排进馆。此次,这些珍贵内容中的不少都将如数展出,包括且不限于陈望道1920年完成《共产党宣言》翻译后到复旦任教时的工作照、1963年在复旦集全校之力倡导学风的报道、手札剪报、在校报上发表的文章《复旦十年》、在北碚创立新闻系给新闻馆奠基时的合影等。
国福路51号,总面积大约为300多平方米,大大小小的用房有十间之多,当时只有三口之家的陈望道,左想右想也不愿迁入这一新居。后来经学校再三说明并答应将校内的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迁至国福路5l号底层,问题才得到解决。
据现有研究,后者便应是陈望道作为中文翻译依据的底本。近日,这幢掩映在绿意中的洋房经过修缮,以《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新身份进入试运营期,重新回到复旦师生和公众的视野中:一层展览以宣言中译·信仰之源为主题,展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中译和影响,彰显上海红色起源地的精神与传承。二、三层介绍《共产党宣言》全文首译者陈望道的生平事迹,勾勒作为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思想家、学者的陈望道的光辉人生。停车信息:本展馆因场地限制无停车位,如需停车请至周边公共停车场。
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的身影再一次于实体空间维系的记忆中重现。温馨祥和的姜黄底色,分布有致的墨绿窗框……修缮后的陈望道旧居在绿树环绕中面目一新。
面向新时代的人们,如今,这些抗争与追索又在这里凝结起新的力量。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真理之光,《共产党宣言》就是‘信仰之源,在中国大地上催生了无数革命先驱源源不竭的奋斗动力。
在复旦人的心目中,国福路51号是一个熟悉又亲切的地址。1920年春,陈望道在老家柴房苦译《共产党宣言》,曾将墨水误作红糖,吃下母亲送来的粽子。
5人及以上团体参观请务必提前1天(16:00之前)预约。一周前,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在《共产党宣言》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上介绍了辟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初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大决心、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强合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整幢建筑的修缮力求如旧,就连树木、草坪、水泥地面等小楼周边环境细节,也都是尽量按照陈望道亲属、学生、老邻居等记忆中的样子来复原。放眼整个故居的修缮,以修旧如故为原则,复旦基建部门曾数易方案,召开多场调研会,甚至请到了远在外地的老邻居一同回忆细节。
档案馆则奉出几代复旦人花费多年心血和时间悉心征集整理修复的404件珍贵档案。《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试运营开放信息参观入口:上海市杨浦区国福路51号(政肃路口)试运营期:2018年5月3日— 6月30日开放时间:每周二、四、六:上午9:00—11:00(10:30停止入馆)下午13:30—16:00(15:30停止入馆)票务:参观者凭有效身份证件免费领票参观。
整片空间和陈望道与他所勾连起的故事,早已成为一种集体记忆铸就的底蕴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三层则是展览的珍档展厅,展示陈望道的藏书、手札及百年诞辰时的名家题字。焦扬在重温入党誓词后说,陈望道老校长翻译《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引领了无数先驱走上革命的道路,也种下了复旦大学办学治校的红色基因,这是复旦的光荣。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